德育教育有把钥匙,把握准了,教育者可以快快乐乐地授业,被教育者能够快快乐乐地接受——这把钥匙就是心理学。
老师开来的两纸诊断
随着社会的发展、学生的变化 给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,也对教育提出来挑战。西城区有个学生屡做“小偷”,父母只能束手无策,老师却开出一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诊断书 “此学生的行为不属于道德问题,而属于心理问题,请家长不要使用暴力,要让他与其沟通治疗”。更使家长们想不明白的是老师竟然真的治好了这名学生的“惯偷病”。
老师们发现,“学校心理教育”一直就在身边,作为老师,心理教育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有的孩子平时学习很好,可一到考试就砸锅;有的孩子挺聪明,可就是自制力太差;有的学生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,因为不适应出现了冷漠、烦躁,甚至还会说些怪话;对青春期的到来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,出现了对立情绪,甚至出现一些不良行为……司空见惯的问题,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,好多都属于心理问题。
“许”与“不许”的距离
一次,为和某校的老师们研究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,老师们“监听”了一个学生的咨询。其中,有这样一段对话:
学生:为什么我们想做的,老师、家长却不让我们做,而我们不想做的,老师、家长却非要我们做不可呢?
老师:你说对了,老师和学生想的都一样了,还要老师干吗?
学生:难道老师每天研究的就是不许我们做什么吗?这不就是老师和我们对着干吗?
老师:这不能叫“对着干”,这叫“教育”。不然,要老师干什么呀?
学生:难道教育就是“不许”我们做什么吗?
听着学生渴望解脱困惑的话语,听着老师认真、恳切的解答,教师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他们知道,有这些困惑的,绝不仅仅这一位学生;这样开导学生的,也绝非仅仅这一位老师。
“许”与“不许”,只一字之差,但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。“不许”没有协商、没有尊重,体现不出“人”的平等;而“许”是一个研究人的过程,是一个研究需要的过程,是一个教育内化的过程。
“警示录”与“心语牌”的差别
“不许打闹”、“不许乱写乱画”、“不许大声喧哗”……一条条“警示录”,现在都已换成“脚步轻轻,我不扰他人”、“从我雪白的身体上,看见了你美好的心灵”、“我是文明好学生,遵纪守法不打闹”……这些亲切的“心语牌”,不要说学生,过路的人看了,心里也舒服。
就这么几个字的更改,却揭示着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,创造着一种学生需要的宽松、和谐、愉快的教育环境。
事实证明,没有心理教育就没有完整的德育。在自觉不自觉中心理教育已在德育中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心理教育是时代的产物,是教育发展的需要,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,是学生成长的需要,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反映。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今天,更具有深刻的意义。